去年4月,当时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示将购买钓鱼岛,野田政权认为:现在岛在中央政府手里,还可以制止石原岛,而一但岛的"所有权"落入石原之手,日本政府就丧失了限制石原登岛的权利,石原可以为所欲为,日中关系将受到相当巨大的破坏,野田佳彦因此决定将该岛国有化。
《活用美国的流派》中说:当时政府极其秘密地从三方面开始了购岛交涉,也就是与中国政府、东京都和钓鱼岛在日本法律上的地权所有者这三方面交涉,中国政府由外务省负责;东京都由长岛昭久负责;地权所有者由当时的内阁官房副长官长滨博行负责。当时他们认为:运用这种秘密交涉的方法,只把钓鱼岛所有者的名义从民间转移到政府,而不对钓鱼岛的现状做任何变更,中国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骚动。
但是他们的秘密行动被《朝日新闻》察觉到了,2012年7月7日,《朝日新闻》朝刊刊登了日本政府要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消息,长岛昭久在书中写道:"不幸的是,7月7日对于日中双方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75年前的这一天,爆发了'七七事变'。在《朝日新闻》头版跃动的'国有化"三个字,不仅成了这以后的日中关系的元凶,而且也成了阻碍日美交流的元凶。'国有化'翻译成英文是nationalize,它在国内外所传播的印象是:日本政府从民间收购了该岛,此举就是单方面改变现状。"(《活用美国的流派》,讲谈社,2013年10月22日出版,7-8页)
"由于《朝日新闻》的报道,使日本首先挑衅对方的印象不断扩展,使我们不得不为修复外交形象奔忙。首先我们是和中国方面接触,虽然详情在这里不能公开,但当时我作为首相助理,运用了非正式及正式的外务省等各种管道,反复向中国方面说明并谋求理解。我们向中方指出:1、这次购岛并不打算改变现状;2、'国有化'的用词是一种误导,实际情况是:将土地所有者的名义从民间变更为政府(国土交通省),而且只不过是把1932年国家卖给民间人士的所有权再次返还国家;3、如果被试图以明显改变现状的形式来利用该岛的石原知事率领的东京都购入,日中关系将受到不可想像的损害,这次采取的措施,是为了预防这种损害发生的苦肉计。"(上书,8-9页)
长岛还写道:"尽管有《朝日新闻》的爆料,但是我们"静悄悄地推进"方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感到了切实的回应,我们感到,为维持日中之间以往的"默契",我们得到了中国方面的"默许",至少在戴秉国这个层次上,是倾向于"默许"的(当然,他本人是绝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但是到了8月份,中国的空气突然变了,这个原因是什么?至今仍然在迷雾之中(上书,15-16页)。
中国方面是否真的有所谓"默许",长岛的说明,真的为中方理解了吗?不得而知。
而当时的日本外交副大臣山口壮于2012年8月31日在北京市与戴秉国会谈,笔者认为这是在长岛向中国方面说明之后,当时山口将野田佳彦致胡锦涛的亲笔信转交给了戴秉国。在谈及会谈的感想时山口壮说:购岛是为了对该岛进行"平静且稳定的管理"这种说法,"连普通的日本人都听不明白"。
而《朝日新闻》"国有化"爆料是否是"误导",如果没有其爆料是否可以避免这次日中冲突?这个问题倒使笔者想起了一件事来。其实钓鱼岛早就"半国有化"了。1945年后,冲绳及钓鱼岛为美军占领。1973年冲绳返回日本后,日本人栗原一家姐弟三人花40万美元将黄尾屿、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四岛买下,而黄尾屿早在冲绳返还时就已租给了日本政府,每次租约20年,最后一次则到2012年有效。而其它三岛从2002年10开始被日本政府租借,直到日本政府购岛前,一直是日本政府租用。但是2002年当时没有媒体爆料,转年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当时中国的最大反应仅是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招见日本驻华大使,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而已。
但是这次日中围绕钓鱼岛的冲突,确有"国有化"一词成谶语的效果,因为这句话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实在太有刺激性,会让他们想起斗争地主老财和没收资本家财产那轰轰烈烈的时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