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艺术家王以时先生的多幅"中国味儿"油画被选中参展。他接受了本台的采访:
王以时谈他作品的"中国元素"
法广:王以时先生,您是来往于法国和中国之间的旅法艺术家,过去几年看过您在法国办的画展。这次发现您的画有变化,有一些新元素,很有生命力。请谈谈您最近几年创作的变化?
王以时:这几年如果跟我前几年在法国的展出相比,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就是我可能强调了油画的那种特别强烈的"中国元素"味道,或者中国技法、语言技法的味道。比如对线条、色彩、笔触的运用都不完全是西方油画的笔触或对于色彩和线条的认识。所以可能会给观众一个跟以前的画不同的面貌。刚才很多观众看了,他们会感到新鲜一些,因为在法国没有这种油画。严格说来恐怕在中国,现在这样做油画的人也不是太多,我也只是试一试。
我原来在法国住了10来年,吸收了很多从塞尚到马蒂斯这段时间的法国的艺术。我吸收这些艺术的时候,更感到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艺术仍然有很强的现代价值。近百年来,不少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守旧,甚至是封建的文化,是没有用的,好像不先进。认为它不可能成为现代文化当中的一个部分。实际上,这种认识,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错误的。它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化和今后的发展。我自己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研究发现,在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传统艺术当中, 有很多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包括中国艺术的观照方式,包括中国艺术的表达方式,甚至小到一些具体的处理技巧,都完全具有现代价值,是完全可以表现我们当代人,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和精神面貌的。所以我回去后,把很重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推进下去,发扬下去。所以我搞了这样一批油画,这些油画的中国特点,我自己感觉,可能比较强。这样会给国外的观众一个很强烈的印象:这不是他们的油画,这是中国的油画。
王以时:油画这个画种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是其他很多画种很难达到的表现力。而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在中国的土壤生长。所以我回去以后,站在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立场上,将中国的思维方式,关照方式,直到艺术表现方式,甚至具体技法,与法国现代主义以后很多优秀的表现手段融合起来,画了一大批东西。其中包括人物。这种人物肯定不是西方油画中常见的非常写实、具象的东西。它具有很强的中国"人画"的传统特征。包括风景和花卉,也是把西方的风景画、静物画与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起来。但使用的是油画工具材料。把中国画的技法与法国油画的技法统一起来。
画风"喜形于色"
法广:明显的,从您的一幅表现"花海"的画里,感觉到一种喜悦情绪,谈谈做这幅画的情况?
王以时:其实我这人,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是我始终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有生命力的。我一直喜欢那种愉悦的、高兴的,或者用现代心理学的话来说,叫做"正能量"的东西。这是我的一种精神状态。当然我的作品肯定要反应我的精神状态。因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肯定是发自内心的,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生命、对大自然的一些领悟。我会始终怀着一种很高兴的心情看世界万物,怀着很高兴的心情看人类社会。虽然我们的社会今天有很多问题,特别是科技的极端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多干扰、很多问题,甚至于异化了一些人性。但是我觉得,人的本质应该是有活力的,追求高兴的、愉快的东西。我追求这个可能更符合人最本性的东西。所以我的作品,很多人都会感觉有一种兴奋感,看了高兴。实际上,法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就是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也曾经说过,他的作品也是希望成为"安乐椅",让大家看了他的画感觉高兴,感觉轻松。可能在这一点上,我跟马蒂斯的追求是非常接近的。当时有一位法国很著名的汉学家赞赏我的画说:"你的画是喜形于色的"。这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他非常理解我。所以我曾经在一次展览会上,把我的展览的名称叫《喜形于色》。我一直想表现那种高高兴兴的情绪,高高兴兴的生活,高高兴兴的状态,高高兴兴的人生。
本周三巴黎另一项更重要的艺术展,是在香街旁边大王宫举行的巴黎第40届《FIAC当代艺术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由来自25个国家的184个画廊参加。外国画廊占比70%,法国本土画廊占30%。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主持了开幕式。她向法新社表示,有众多外国画廊的参加,意味着巴黎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找回了往昔的地位,恢复了强大影响力。本届FIAC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上还有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和曾梵志的作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