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社会: 中国冲击诺贝尔奖万人计划引争议 被指急功近利

中国
 
More Tickets. Better Service. Lower Prices.

Buy or sell tickets for concerts, sports, or theater. You'll find a huge and affordable selection at Ticket Liquidato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社会: 中国冲击诺贝尔奖万人计划引争议 被指急功近利
Nov 1st 2013, 15:21, by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据《京华时报》31号的报道,对此"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与此同时,网友们也提出不同看法。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科研更大力度的支持,也将有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更多网友则对冲击诺奖的说法表示质疑:"诺奖是可遇不可求的,功到自然成"。

有网友指出,瞄准诺贝尔奖有点剑走偏锋,正如鲁迅所言"天才的出现,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而科学精英的出现,需要的是有大量的"科学民众",中国当务之急是培养科学民众。也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风,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奖励计划的初衷是好的,但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学生参加奥数比赛,国外大部分来自民间,中国却是举国体制。还有网友引用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话"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

报道又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在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6人名单中。昨天在接受京华时报(微博)记者采访时,周忠和对"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的提法不大认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对于遴选"杰出人才",周忠和希望能淡化"冲击诺贝尔奖"的提法,一者很多学科没有诺贝尔奖,二者做科研不应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觉得,有对获得诺贝尔奖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中国的基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最近十多年才条件比较好,慢慢迎头赶上,因此特别需要积累,需要长期潜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长。把冲击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专门针对一个特定人群,周忠和坦言对此并不赞同,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规律。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

国家也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周忠和认为,做科研应当出于兴趣和爱好,如果科学家有潜力,愿意做某个方向,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去,国家也应支持。让很多人逐渐达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水平,在这个大环境下也许某个人就冒出来了,得奖了,但与拿诺贝尔奖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链接 首批"杰出人才"研究领域一半与"诺奖"无关
入选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的6位科学家中有5位院士,大部分从事基础研究。但按当前诺贝尔奖项的奖项设置(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奖)看,有3人的研究领域无缘诺奖。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Media files:
Alfred-Nobel.gif (image/jpeg)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