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书香世界: 朱嘉明:《中国改革的歧路》

中国
 
Dream of a beautiful home?

Dream Houses features beautifully designed houses, amazing interiors and the latest decorating trends. Subscribe today and start getting inspired.
From our sponsors
书香世界: 朱嘉明:《中国改革的歧路》
Aug 28th 2013, 02:00, by 安娜

作者朱嘉明也曾因为1989年的悲剧而流亡海外,面对中国改革的难题不断苦思读写。据称,朱嘉明刊载于《思想》22期的《中国改革的歧路》一文,同步在中国共识网发表,引起近20万网民点击与转发,反响强烈。朱嘉明1989年6月后,流亡海外,一度担任海外民运负责人。1993年退出民运,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完成MBA;先后在澳大利亚、东南亚创业经商。2000年之后,担任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经济学家,现任教于维也纳大学。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结构学》(1984);《现实与选择》(1984);《论非均衡增长》(1988);《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2012)。

关于中国国情的八个关键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中国现在的国情,"超大"无疑是最显著的特征,例如,十几亿人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等;除了"超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变动",例如,经济发展阶段更迭,制度解构和重建,社会转型,等等。而造成「变动」的因素,从歷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意识型态到经济利益,相当复杂。其中,发生过影响的各种主义就不下十种。所以,三十余年的改革过程,就是各种因素的"杂合化"过程。作者指出,中国早已经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也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更不是计划和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甚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可能概括中国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什麼,竟然成為了问题。以至很难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给以清晰的「定义」。
作者提出:中国是一个处于持续「变动」之中的庞然大物。认知中国新国情,需要具有全面和动态的双重意识。

只要面对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而关于这一问题,作者在书中总结说,在中国过去三十余年间,"政府"和"市场"的关係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计划经济解体,政府作用下降,市场经济开始;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政府作用全面反弹,发育不久的市场经济遭到压制。在这个阶段中,既有对1980年代改革的「路径依赖」,也有对1980年代改革的背离。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之后,政府彻底控制市场,市场沦为政府工具,不仅远离了市场经济,还跳跃过自由竞争阶段,直接走向了国家垄断经济。

作者就此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计划经济制度的衰败和瓦解,并不能推导出市场经济必然取而代之的结论。没有约束的政府,凭藉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经济的「自然垄断」地位,包揽「市场经济」的设计和建造,怎么可能产生出独立於政府的自由市场呢?经过政府之手所建立的所谓市场,天生地不具备排除政府干扰公平竞争的本能,不过是政府的一种工具。所以,政府是在按照自身的利益影响和改变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对於垄断,政府不是防止、抑制和打击,而是推动和加剧垄断,成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仲介」;对於国民所得的分配,不是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保障社会公平,而是挤佔民间和个人财富,加剧贫富悬殊。在股票市场开放之时,人们曾经对其抱有极大希望,以為是走向市场经济的里程碑。然而,二十年的歷史证明,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在政府操纵下,通过国有企业上市劫取民间资本的场所。作者提出:政府以市场的名义,不断重复著各种反市场的行為,将市场异化為实现扩大经济权利的手段,政府权力已经超过计划经济时代,至今看不到衰减的趋势。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